从低空经济“腾飞”到新能源车“续航”

科技保险助力四川新质生产力发展

来源:金融时报

在成都天府新区鹏飞科技园的智能化生产车间里,记者的目光被一派繁忙有序的生产景象所吸引。透过明亮的玻璃窗,精密数控机床高速运转,工作人员正专注地加工无人机所需的各种结构件。车间一隅,几架体型庞大的工业无人机已完成全部生产工序,它们线条硬朗、科技感十足,宛如即将出征的“钢铁战士”。

202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考察时强调,“希望四川在推进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上同时发力”“着力打造西部地区创新高地”。

如今,从工业无人机翱翔蓝天到动力电池革新赋能绿色出行,四川省战略性新兴产业正奏响创新发展的华丽乐章。科技保险化身为“护航者”,助力科创企业攻坚克难。作为保险行业的领军者,中国人保在低空经济、新能源汽车等领域打造“保险+科技”融合样本,为培育新质生产力提供坚实支撑。

专属方案护航无人机“高飞”

作为国内工业无人机领域的领军企业,成都纵横自动化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纵横股份”)专注于工业无人机相关产品的研发、生产、销售及服务。该公司于2015年在国内率先发布并量产垂直起降固定翼工业无人机,是四川省“瞪羚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的典型代表。

“面对无人机产业作为国家重点发展新兴产业的战略机遇,人保财险组建专业团队,摸清工业无人机在复杂作业场景中的风险痛点,为龙头企业量身打造了风险解决方案。”人保财险成都市分公司机构业务部主管刘红君告诉记者。

据刘红君介绍,这份保障方案涵盖机身险、责任险等核心保障责任,配套全流程快速理赔服务机制,覆盖纵横股份无人机在测绘勘探、电力巡检、应急救援等多领域的作业场景,切实解决无人机飞行作业中的风险保障需求。截至2025年4月,人保财险成都市分公司累计承保纵横股份机身险及第三者责任险的保额已达3700万元。

作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近年来,关于支持低空经济发展的文件陆续出台。2023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打造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若干战略性新兴产业”。2024年,低空经济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四川省是我国重要的航空工业基地,拥有完整的无人机及通航产业链,成都市政府提出打造“中国工业无人机第一城”的目标。刘红君表示,人保财险四川省分公司依托区位优势,深耕无人机领域,自2018年以来累计为300余家低空经济企业提供超56亿元风险保障。

据中国民航局预测,到2025年,低空经济市场规模将达到1.5万亿元,到2035年有望突破3.5万亿元大关。如此大的市场空间迫切需要保险业发挥风险管理职能,为我国低空经济“腾飞”筑牢风险屏障。

“无人机保险目前还需要在产品定价和法律及执行层面进行完善。”人保财险四川省分公司商团部负责人对《金融时报》记者表示,“传统保险定价依赖历史数据,但无人机类型多样,且面临新型应用场景。目前行业缺乏长期、细分的风险数据积累,这导致保险公司难以精准量化风险,定价较为粗放,主要按‘机型+使用场景’初步分类。未来,产品定价仍需细化至机型型号、零配件、飞行区域等维度,类似于车险从‘粗略定价’到‘精细化、个性化’的演变。”

上述商团部负责人称,无人机相关数据分散在制造商、运营商、空管部门、保险公司等多方主体,各主体之间数据共享尚未打通,形成数据孤岛,数据共享机制的进一步完善,有助于保险公司提升服务效率。

人保财险四川省分公司相关负责人对《金融时报》记者表示,希望有关部门尽快出台《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管理暂行条例》的配套实施细则,完善相应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我们也在向政府主管部门提出建议,充分发挥保险的社会稳定器功能。”

打响动力电池寿命“保卫战”

“全球每销售3辆电动汽车就有1辆搭载宁德时代的动力电池。”在位于成都的宁德时代新能源生活广场全球首店,宁德时代有关负责人对记者表示,“我国拥有最为健全的产业链优势,具备新能源车产业创新快速落地的土壤,同时国家通过技术创新引导、产业生态优化、消费激励、法规完善和融合发展五大方向支持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公司很多技术优势已处于国际领先地位。”

“双碳”目标的提出,为新能源汽车产业注入强劲动力,也让新能源车险成为保险业服务国家绿色转型的关键领域。但《金融时报》记者在采访中也了解到,随着新能源车保有量的迅速提升,有不少车主反映“买车容易修车难”的问题,尤其是维修价格高,更换一块电池的花费从几万元到十几万元不等。此外,行业中也出现了头部车企动力电池容量断崖式衰减引发消费者投诉的事件。电池贵、衰减快、不保值痛点制约着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

在四川省,一场关于新能源车动力电池寿命的“保卫战”已然打响。

近年来,该省不断吸引电池产能投资落地,包括宁德时代、国轩高科、亿纬锂能、中创新航、蜂巢能源、冠宇集团等的储能及动力电池头部企业均在当地进行投资。四川省目前已聚集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200余家。

人保财险成都市分公司相关负责人向记者介绍说,2024年6月,人保财险成都市分公司参与中国人保集团新质生产力示范项目培育工作,与宁德时代共同开展“基于新能源车动力电池风险控制技术的保险应用探索”,并创新推出动力电池容量保障产品。在约定保险期限或行驶里程内,当电池衰减率达到约定标准时,保险人承担更换或维修责任。这款创新产品在去年12月实现首单落地,为新能源车主提供有效应对动力电池容量衰减问题的解决方案。

“动力电池容量保障保险”的问世对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意义深远。这款产品首先解决了电池衰减导致的车辆保值率问题,促进新能源汽车销售,推动从原材料开采到回收的全链条绿色转型。其次,科技赋能全流程降低用车成本。保前由车企授权数据,给电池做“体检”;保中建立电池衰减预警系统,提前干预、降低事故发生率;保后依托全国300多家服务机构提供检测、换新服务,全流程数字化管理降低用户成本。

谈及这款保险产品的市场布局规划,该负责人表示,今年将拓展至四川全省,并以此为起点分阶段向全国推广。此外,除乘用车场景外,还将延伸至工商业储能、电网侧储能、港口船舶储能及海外储能项目,根据不同场景的风险特征和政策差异,提供定制化保险服务,推动新能源产业在多领域的规模化应用。

全周期保障激活科技创新

科技创新是牵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牛鼻子”,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2023年10月,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居首位的科技金融对标新质生产力,成为金融发展的重要抓手,彰显了其在当前及未来经济发展格局中的核心引领地位。2024年9月,在成都举行的四川省科技大会上,四川省委、省政府提出要锚定2035年全面建成科技强省的战略目标,全面建成西部地区创新高地。

随着科技创新与保险服务的深度融合,四川省逐步探索出一条“保险赋能科技、科技反哺产业”的新路径,推动全省经济高质量发展。

“人保赔付的780多万元赔款,切实解决了公司的燃眉之急。”2023年12月,绵阳市某科技公司合成车间技术员和操作工在进行甲苯罐装工作时,因甲苯液体流动摩擦滤袋和漏斗,产生静电并积聚放电,导致桶内甲苯蒸汽和空气混合气体闪燃,引发火灾事故。人保财险绵阳市分公司接到报案后,第一时间赶到现场查勘定损,抢救原材料,帮助企业渡过难关,助力其恢复再生产。

高效快捷的理赔服务背后,有一套覆盖“研发—生产—应用”全周期的风险保障体系作为支撑。据了解,人保财险四川省分公司积极推动科技保险从产业化应用向试验、实验、基础研究环节拓展,覆盖科技创新全链条、全生态、差异化风险管理需求。截至2025年一季度末,该分公司已为2008家科技型企业提供了3000多亿元的风险保障,累计支付赔款1.2亿元,为科技型企业降低成本、转移风险、促进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但科技保险理赔仍有一些棘手问题待解。“保险公司在科技领域的专业能力与科技企业存在差异,尤其在处理研发阶段的保险理赔时,难以准确评估技术风险。还有部分处于研发阶段的科技企业因保密要求,在理赔资料提交环节存在障碍,导致流程受阻。”人保财险四川省分公司机构业务部总经理白晓松对记者表示。

破解科技保险理赔“痛点”还是要靠提升专业能力。对此,中国人保在上海设立“科技保险中心”,负责产品开发、理赔全流程底层设计、制度建设及人才储备;在全国12个科技资源集中的省份设立分中心,强化区域服务能力。同时,公司设立科技保险理赔专岗,通过内部培养与外部合作提升专业性。例如,四川分中心与清华大学、四川大学新材料学院、苏州西南德威等科研机构签订战略合作协议,组建“外脑专家库”,解决技术评估难题。

“目前涉密资料收集仍是难点,需进一步探索合规框架下的信息获取方式,通过制度创新或与政府、企业共建保密协作机制逐步突破。”白晓松说。

在纵横股份鹏飞科技园生产基地,记者正在观看无人值守系统演示。该系统可实现无人机自动起降、充电、数据传输等功能。           本报记者 戴梦希 摄